sdgs

青年失業高居13%?剖析全球與台灣包容就業與創新成長四大對策

<<<現況與影響;小標題:最新全球經濟增長與就業挑戰現況>>>
最新全球經濟增長與就業挑戰現況
根據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(UN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,UN DESA)2023年報告,全球國內生產毛額(Gross Domestic Product,GDP)於2022年增長3.1%,較2019年疫情前平均增速下滑0.4個百分點。然而,截至2022年底,國際勞工組織(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,ILO)公布全球失業率為5.7%,約2.18億名勞動者面臨失業危機,青年(15–24歲)失業率更高達13.6%。以台灣為例,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,2023年平均失業率為3.7%,雖較前一年微幅下降,但在職人口中約有25%屬於不穩定就業,如兼職或臨時工。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因新冠疫情與供應鏈波動影響,非正式就業佔比約60%,顯示就業機會分佈不均與經濟包容性不足。新興綠色產業(Green Economy)與數位經濟雖創造部分就業機會,但區域及技能需求落差明顯,低技術勞動者難以分享成長紅利。舉例而言,歐盟2022年綠色就業職缺年增8%,但教育程度低於高中者填補率僅2%。整體而言,SDG 8所主張的「持續、包容且可持續之經濟增長」目標仍需多方齊力,方能轉化為普及且體面的就業機會。

<<<成因與機制;小標題:就業不穩定成因與結構性障礙解析>>>
就業不穩定成因與結構性障礙解析
近年就業市場壓力源自多重結構性因素,首先,數位化與自動化(Automation)加速傳統產業轉型,低技能工作崗位減少。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(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,IMF)2023年研究,先進經濟體中約20%中低技術職位有被機器人替代風險。其次,疫情加劇遠距辦公與平台經濟(Platform Economy)崛起,雖創造靈活就業機會,卻往往缺乏社會保險與工時保障。以台灣為例,政府統計零工經濟(Gig Economy)從業人數自2019年約80萬人增至2022年約120萬人,工時長短及收入穩定度皆存疑。再者,部分國家勞動法令執行不力,導致勞動者難以享有最低工資與失業保險;以印度為例,非正式部門佔就業總量80%,卻無健全社會保障機制。最後,教育與技能培訓與產業需求脫節,形成「技能錯配」(Skill Mismatch)現象。歐盟2022年報告指出,約27%企業反映難以尋得高階技術人才,進而影響生產率並壓抑薪資成長。多重機制交互作用下,不同族群獲得就業機會的機會與品質存有顯著落差。

<<<策略與未來展望;小標題:全面升級就業品質與創新成長策略>>>
全面升級就業品質與創新成長策略
為縮小就業差距並實現包容性經濟增長,可從技能提升、社會保障與產業合作等面向著手。首先,政府應與企業及教育機構協作,推動終身學習(Lifelong Learning)與職業再訓練計畫,強化數位技能(Digital Skills)與綠色技術培訓。歐盟「數位機會計畫」自2021年起已培訓超過50萬名中高齡者,其失業率平均下降3個百分點。其次,健全社會保障體系,落實最低工資、失業保險與育嬰假等政策,確保勞動者於經濟波動期間仍有基本生活保障。韓國自2020年將最低工資提高5%,在保持就業彈性的同時,低收入戶月均收入成長4%。此外,鼓勵公私部門投資綠色就業(Green Jobs)與數位轉型專案,提供稅賦優惠與補貼,並吸引影響力投資(Impact Investing)資金,推動永續產業鏈發展。然而,須警惕技能訓練與資源分配不均,可能加劇城鄉數位落差(Digital Divide)。建議設立區域協調機制,將資源向偏遠地區傾斜,並以成效指標監測進度。最後,投資者與決策者可思考:在台灣推動淨零轉型與數位經濟升級的同時,如何同步兼顧包容性就業,以避免形成新的不平等挑戰?

(SDG目標8:促進持續、包容和可持續經濟增長與體面工作)

邀請連結:https://www.greentrendline.t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