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dgs

老舊基礎建設占七成,數據解密三大永續策略全面驅動工業創新?

全球基礎設施老化嚴重警訊出現的
近年來,全球工業化與基礎設施投資趨於疲軟,導致道路、橋樑、水電網等關鍵設施壽命逼近設計極限。根據Global Infrastructure Outlook (Oxford Economics, 2017)報告指出,要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9項(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9, SDG9),到2040年每年需要投入6.3兆美元(US$6.3 trillion)的基礎建設投資,然而目前僅有約3.8兆美元(US$3.8 trillion),存在2.5兆美元(US$2.5 trillion)的明顯資金缺口。這種缺口不僅阻礙新興市場國家產能升級,也使成熟經濟體的老舊網絡面臨運轉效率下滑及維護成本飆升問題。以台灣為例,根據交通部公路總局(Directorate General of Highways)2021年統計,超過60%的主要公路橋樑建造已超過20年,亟需大規模維護或更新。基礎建設老化所造成的運營風險與安全疑慮,正對企業與公共部門決策者形成迫切挑戰。

資金缺口成為永續轉型最大障礙的
基礎建設升級與工業4.0(Industry 4.0)發展,受限於公共預算壓力與商業資金成本。今年經合組織(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-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, OECD)報告顯示,發展中國家政府對基礎建設的平均財政支出不到GDP的3%,遠低於先進經濟體的5%水平,加劇了建設延宕與品質風險。此外,金融機構對於長期投資的風險評估標準苛刻,使得私人資本不易流向高耗資但回報期長的基礎建設項目。技術層面上,中小型企業在智慧製造與低碳技術的運用上往往缺乏研發能量,導致供應鏈上下游創新難以協同。以台灣金屬加工產業為例,根據工研院(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, ITRI)資料,逾70%中小企業未能完成智慧化改造,影響整體產業升級效益。資金與技術雙重不足,已成為制約永續工業化與基礎建設韌性的核心機制。

公私協力模式與加速基礎建設升級
為填補資金缺口並強化基礎設施韌性,公私協力(Public-Private Partnership, PPP)模式被視為有效解決策略。此模式透過政府提供政策與土地支持,結合民間資本與專業技術,分攤風險並確保專案落實。以印度孟買地鐵(Mumbai Metro)為例,2017年透過PPP架構吸引總計約2.5兆盧比(約300億美元)投資,顯著提升運輸效率並降低碳排放12%(來源:Mumbai Metro One官方報告,2019年)。在台灣,也可借鏡2020年高雄輕軌(Rapid Transit System)特定區開發案,引入民間資金參與車站周邊商業開發,帶動地方經濟活絡。實施時需注意法律法規協調與長期合約管理,以避免投資人與政府部門對風險責任分配產生爭議。未來可結合綠色債券(Green Bond)與數位監管沙盒(Digital Regulatory Sandbox),提升專案透明度與創新能力。你認為台灣在落實PPP過程中,應如何平衡風險分擔與公共利益?

(SDG9)
邀請連結: https://www.greentrendline.t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