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dgs

極端貧困8.4%下降挑戰:全球減貧策略透視與未來展望政策

永續議題當前全球貧困現況與挑戰
過去十年來,全球極端貧困率自2015年約10%降至2019年8.4%,意味著約6.5億人每日生活費低於1.90美元(World Bank,2021)。然而,2020年COVID-19大流行導致史無前例的衝擊,联合国經濟社會事務部(UN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,DESA)估計約9700萬人再度陷入極端貧困狀態(DESA,2022)。貧困人口集中於撒哈拉以南非洲與南亞地區,分別佔全球極端貧困總額的62%與17%。在地化而言,台灣雖屬中高收入經濟體,但相對貧窮人口及社會底層家庭的就業脆弱度也須重視。極端貧困不僅限制個人基本生存權,更與健康不平等、教育機會不足及社會排斥連結,長期累積將衝擊經濟成長的包容性(SDG 1|聯合國,2015)。

問題產生原因與機制剖析詳敘在地
不平等的經濟增長模式與社會保障網不健全是主要驅動因素。全球化與科技進步雖創造高附加價值產業,卻同時加劇數位鴻溝(Digital Divide),使低技術勞動者難以分享成果(World Bank,2020)。此外,極端氣候事件頻率上升,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(UNEP,2021)報告,氣候災害每年造成近260億美元農業損失,直接推升農村地區的生計風險。社會保護支出占GDP比重不足也是關鍵瓶頸,全球平均僅約12%,與OECD國家平均23%相距甚遠(ILO,2021)。在台灣,雖然已有全民健保與老人年金等制度,但對於新移民、原住民族及非典型就業群體的覆蓋仍有缺口。疫情期間失業補貼和小額貸款固然提供緩衝,卻無助於結構性貧窮問題的長期治理。

可行解決策略與未來展望風險應對
以巴西「家庭津貼計畫(Bolsa Família)」為例,透過有條件現金轉移(Conditional Cash Transfer)有效降低兒童貧困率近20%(World Bank,2019)。類似機制可結合在地需求,如台灣可針對低收入戶設立數位培力補貼,提升基礎數位識讀能力,並與地方企業合作提供就業機會。此外,落實社會保護系統擴張至全民基本收入(Universal Basic Income)試點,能夠在經濟衝擊時提供自動穩定器(Automatic Stabilizer)的功能。然而,此類財政支出大規模推行可能面臨財源短缺與政府債務壓力風險,建議採分階段試點、嚴謹效果評估與成本效益分析,並鼓勵公私部門共同參與(Public-Private Partnership,PPP)。展望未來,綠色就業與社區再生計畫將成為重要支撐點。您認為在地化的數位技能培力與社會保障創新,應如何與全球減貧經驗相結合,以更有效達成「零貧窮」目標?
(SDG 1)
邀請連結: https://www.un.org/sustainabledevelopment/poverty/